论著B型脑钠肽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
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3(02):-
作者:马斐,杨会萍
摘要
目的
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3月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
结果
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经(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3)ng/mLvs.(.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
结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较为多见的一种家族性遗传病,其特征以心肌肥厚为主,多发于左心室[1]。患者通常会出现为心悸、心房颤动等症状,其中心房颤动是具有标志性的症状,表明患者病情进入加速进展期。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作为临床上评价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其血浆浓度也会随着心房颤动的出现而发生改变[2]。然而,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相关性的报道。故笔者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部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BNP与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3月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和未颤动组。颤动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1.7±9.8)岁;未颤动组79例患者,男46例,女33例,年龄(42.1±9.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符合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有关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3];(2)存在心悸、劳累性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且经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改良扩大Morrow术者。排除合并有肺部疾病、肾功能缺损等重大疾病或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
1.3研究内容
(1)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手术之前,患者呈左侧卧位,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型心脏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测量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经(leftatrialdimension,LAD);(2)实验室指标:手术前,于清晨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约4mL,采集完成后立刻将样本置于事先准备好的含乙二胺四乙酸的试管之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算血浆BNP浓度;(3)心房颤动检查:手术前,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记录患者心律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超声心动图资料比较
两组IVS、LVPW、LVOTG以及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LVEF更低、LAD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详细数据见表1。
2.2两组B型脑钠肽浓度比较
颤动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3)ng/mLvs.(.9±25.1)ng/mL,t=41.82,P<0.01]。
2.3心室颤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患者的年龄、LVEF、LAD以及BNP浓度作为自变量,患者是否出现心房颤动作为因变量纳入回归分析之中。结果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临床上病因极为复杂的一种心脏疾病,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在遗传过程中,负责编码心肌纤维蛋白的基因出现突变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4]。心律失常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之一,其中尤以心房颤动最为多见。相关研究表明,超过20%的患者会出现心房颤动症状,该症状的出现同时也代表患者的病情加剧[5]。因此,尽早预测可能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对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BNP是心肌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它于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学者从猪脑中提取而出,主要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6]。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着重探讨BNP浓度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以期为患者的尽早诊治提供帮助。
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比较心房颤动与未颤动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我们发现两组IVS、LVPW、LVOTG以及LVEDD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LVEF更低、LAD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提示心房颤动的发生与LVEF、LAD的异常有关。目前,大部分的文献均已表明,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7]。我们发现,颤动组血浆BNP浓度上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据相关调查显示,正常健康人的血浆BNP浓度应该在~ng/mL之间[8],而本研究中患者的血浆BNP浓度要明显高出正常值。结合相关文献[9],笔者分析心房颤动组血浆BNP浓度较未颤动组更低,可能与患者心室收缩功能显著增强,从而导致舒张功能减弱有关,颤动组LVEF偏低、LAD偏高可能也是造成血浆BNP浓度异常增高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表明,BNP已经能够成功对普通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心脏相关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出现等进行有效的预测[10],提示BNP在心房颤动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针对影响心房颤动的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NP浓度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对心房颤动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笔者认为既往临床上多通过对患者心功能状况的持续观察来对可能发生的心房颤动进行预测,例如LAD、心电图P波等,这些指标虽然同样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其具体含义的理解需要医务人员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11];而相对来说,BNP的解读更为简单,且其浓度的测定可实现全自动化,更易获取,故更适用于临床上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
综上所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10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文放送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警惕
- 下一篇文章: 教你从心电图上看出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