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教授谈黑龙江省心梗救治急救中心P
受季节、气候、饮食习惯影响,黑龙江省心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4~5倍。加上省内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交通转运不发达,公众就医意识差,心梗救治工作难度高、压力大、任务重。急性心梗救治最重要的是早期再灌注治疗。医院水平较高,但专业化、系统化、流程化、模式化的急性心梗救治体系建设及覆盖仍迫在眉睫。——哈尔滨医院于波“大网”与“小网”并存是黑龙江省特色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由国家卫计委领导、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实施。今年5月5日,黑龙江省在全国15家参与分省中率先启动该项目。于教授说,这意味着真正意义医院共同参与心梗救治网络建设。
于教授介绍,“大网”与“小网”并存是黑龙江省特色,大网是指建设以PCI医院为中心、非PCI医院的网点。小网是指医院之间的合作网络。多地区小网的建立可使大网运行缝隙减至最小。通过冠心病质控中心将大小网统一管理,可提高区域内心梗救治能力及规范程度,使门-球时间(D2B)、再灌注率等指标逐渐接近国际水平。
哈医大二院在黑龙江省心梗救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规范院内诊治流程上,重视各个环节的优化,明显缩短了D2B时间。特别是院内再灌注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时间,从过去6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于教授说,这得益于对医生的培训、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过去医生与家属沟通多着重于介绍并发症与风险,现在训练医生运用规范化语言,沟通介绍病情、可选择的治疗策略、获益与风险,医生坚定的态度可促使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此外,该院与急救中心密切配合,医院建立良好合作。
怎样带动黑龙江省整体水平的提高?于教授说,可以以哈尔滨市为示范,部署、建设和管理急救系统的附属网络,这对于提高黑龙江省交通不发达地区心梗患者的转运与救治意义重大。医院的合作以及心梗救治网点的建立也是当前工作重点,医院认识到心梗救治的紧迫性和改进的可行性。通过区域协同救治实现双向转诊,把有需要的患者由下至上送医院,同时在有效治疗后让患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胸痛中心的理念与模式于教授认为,胸痛中心通过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在整个心梗救治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胸痛中心的建立可能会颠覆传统思想,“保守派”院领导存在投入担忧、秩序担忧、纠纷担忧、甚至管理担忧。但胸痛中心与传统科室并不相同,它集多学科为一体、为同一个目的而合作,通过“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五大要素,防止标准混乱和不规范。
胸痛中心不仅是院内相关科室的协调,更重要的是院前院内协调。院前传输心电图,院前沟通做决定,使准备工作更充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胸痛中心的协调管理上,要及时从一线人员处了解遇到的困难,对反映的问题集中讨论,建立解决方案并及时反馈。在“以患者为中心”大前提下,制定和及时修改规章制度,适当给予赏罚政策。对工作的监督要落到实处,定期监察与汇报,不定期抽查与总结。对于数据的管理要及时、要真实可溯源、要永久库存。
当前,医院按照胸痛中心模式运营,越来越多胸痛中心申请通过国家认证。“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胸痛中心亦是如此,率先开展的单位积累的经验可以指导后期工作。服务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网络是各胸痛中心当前的重头戏,而规范化管理与运营则成为其发展的前提。(孙云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hl/1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长春康爱医院教您区分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的
- 下一篇文章: 春雨创始人心梗猝死,如何预防心梗这些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