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肌病VT基质标测新方法



上一期我们回顾了电解剖标测对心梗后基质的评估作用,而在临床上,基质消融已成为心梗后心肌病室速(VT)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识别窦律下的碎裂电位及晚电位却是一项令术者十分疲惫的复杂过程。最近发表在《HeartRhythm》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自动量化分析电位碎裂程度的应用价值,并可判断碎裂区域与VT峡部间的关系。

该研究是一项来自西班牙及美国的对照性研究,共入选28例患者并分为两组:(1)14例陈旧性心梗合并血流动力学可耐受的VT患者;(2)14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对照组患者。这28例患者均接受左心室(LV)高密度标测。VT患者通过拖带标测明确峡部中段的位置。对窦律下LV心内电图进行时域及频域分析,并作碎裂电位图及频谱图。从而明确碎裂电位所在区域及其与VT峡部区的关系。

结果显示,识别异常碎裂电图特征的切点值是心室电位碎裂指数≥7及快速傅里叶转换率≥14%。时域分析显示,碎裂电图所占LV表面积(包括所有VT峡部区)显著小于疤痕所占总面积(27.3%±7.1%vs42.1%±12.3%,P<0.),但却包含了%的室速峡部部位。频域分析显示,异常碎裂区域占LV总表面积的9.7%±6.9%,其中只包括了60%的VT峡部区。

可见,碎裂电图自动分析是一种快速量化碎裂电位的客观工具,并能指导VT的基质消融。这些区域的经验性消融也许是一种VT基质消融的新策略。

HeartRhythm;12:95–EditedbyDr.DuDr.Fang

图1双极电图时域分析。VFI代表记录到的心室心电图的碎裂指数。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正常(<7),异常(≥7)及高度碎裂(≥14)。

图2双极电图频域分析。来自LV内膜的双极电位通过快速傅里叶转换(FFT)进行分析。曲线下≥80Hz的面积与<80Hz的面积的比值称为快速傅里叶转换比(FFTr)。心梗后心肌病患者组的疤痕区双极电图呈高FFTr(14%)。

表1入选患者基线资料特点。

图3LV电解剖标测图中碎裂区、高度碎裂区及疤痕区间的关系。图A和图D分别是双极电压标测的下位图及左侧位图,可见LV内膜下壁、侧壁及前壁的低电压疤痕区。图B和图E分别是心室碎裂指数标测的下位图及左侧位图,可见碎裂电图区(VFI≥7,黑线区域)与双极疤痕区(白线区域)的相关性。另外还可见高碎裂电图区(VFI≥14,紫色区域),所占面积远远小于双极疤痕区面积。高碎裂电图区中包括了VT峡部区(绿色圆点)。图C和图F也是双极电压标测的下位图及左侧位图,黄线区域为高碎裂电图区。

表2心梗后心肌病患者组的电解剖标测结果。

图4LV电解剖标测图上高VFI区与双极疤痕区之间的关系。左图:双极电压标测下位图,可见LV内膜下壁疤痕区。右图:VFI标测下位图,可见高碎裂电图区(VFI≥14,黄线内的紫色区域)与双极疤痕区(白线区域)间的关系。研究中所有VT峡部(绿色圆点)都包括在高VFI区域内,范围5mm左右。

图5LV电解剖标测图上高FFTr区与双极疤痕区之间的关系。左图:双极电压标测下位图,可见LV内膜下壁疤痕区。右图:FFTr标测下位图,可见高FFTr区(VFI≥14,黄线内的紫色区域)与双极疤痕区(白线区域)间的关系。研究中H-FFTr区只占了高碎裂电图区与双极疤痕区重合区域的小部分,其中的双极疤痕区包括了60%的VT峡部(绿色圆点)。而H-FFTr区包括了87%的VT峡部。

图6识别VT峡部所在区域。对于心梗后心肌病患者,基础拖带标测可以很好地识别出折返所在。明确峡部中段所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拖带时12导均可见融合波(2)起搏间期:VT周期为30s(3)刺激间隔:拖带时QRS间隔为30s(4)局部QRS间期占VT周期的30%-7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