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梗后易产生的3个误区



雷区一:发生心梗后,我患上了“运动恐惧症”

李先生今天53岁,是一家国企职员,平时应酬多、生活不规律,加上自身又有几十年的吸烟史,一天在繁忙的工作中,突发心前区闷痛,大汗淋漓。幸好医院抢救,被诊断为“急性前臂心肌梗死”。

李先生治疗出院后,对这次死里逃生仍然心有余悸,患上了“运动恐惧症”。他觉得自己患过心肌梗死,但毕竟现在心脏多了几根支架,难以承受运动考验,出院后的他过得相当小心。

对于曾经发生过心梗事件后的患者来说,像李先生这样害怕运动是十分常见的。那么,心肌梗塞后可以运动吗?多大的运动量才适合呢?

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学会指出:患者不仅可以运动,运动还能预防再梗。在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建议是每周3—4次,平均每次持续4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力活动。

患者在发生心梗1—3个月后,如无严重并发症或者运动后的不良反应,可以做一些如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雷区二: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黄奶奶是个冠心病患者,平时一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强忍着,医院也配了相关的治疗药物与急救药物,但是她就是存放在抽屉里。平时子女也要上班,总不能一直在家守着。

一天,黄奶奶突发急性心梗,强忍了半天感觉不对劲,赶紧从抽屉里找出硝酸甘油含服,半小时后症状仍然没有缓解,老伴赶紧给子女打电话,医院抢救才度过了危险。事后,医生询问到黄奶奶平时的服药情况,黄奶奶回答:“我怕老吃这些药会产生耐药性”。

有的冠心病患者,也会像黄奶奶那样对心绞痛服药产生误区,心绞痛急救用药最常用的硝酸甘油,这类药物只有长期吃、每天吃、频率高才有可能产生耐药性,每天偶尔吃一次,或者发病时一天吃上3、4次是不会形成耐药性。

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早地给药治疗,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甚至可以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雷区三:冠心病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钱大伯今年63岁,患有冠心病,去年做了支架手术,觉得保住了性命,也就没太在意平时的养生保健工作。但是今年又一次发生心绞痛事件,医院,医生告诉他,另一个部位又发生了狭窄,冠心病的危险性任然是存在的。钱大伯对此很生气,医院就是骗他们老百姓的钱,自从上次放了支架后,他感觉到身体舒服了很多,怎么这次又发生堵塞,医院不能一次性就放好支架吗?

有些冠心病患者会错误地以为,放完支架后就没事了。其实,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是,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它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也就是说冠心病并没有治愈。

有些患者血管病变较多,支架只放在了几个重要的部位,还有的狭窄血管没有放支架。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了,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且应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