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重点
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88146.html
编者按:心血管疾病防治是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虽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上,来自哈尔滨医院的候静波教授就当前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保护相关问题发表主题报告,结合研究进展阐述对临床的启示。
哈尔滨医院候静波教授
STEMI患者抢救成功率趋于平稳,但关于STEMI再灌注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患者出现症状到得到救治的平均时间并未出现显著改善,DBT进一步相对下降并未给患者带来显著获益。对于心肌梗死的急救并不充分,由于存在远端梗阻等情况,患者的再灌注成功率仅65%左右。此外,再灌注过程中带来的损伤也是影响再灌注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进一步缩短再灌注时间是摆在临床面前攸关生死的问题。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的研究结果显示,D2B时间<90min的情况下,随D2B时间的下降,心肌梗死死亡率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进入平台期。心肌梗死发作后,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居高不下。既往研究结果显示,AMI发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多年来维持在25%左右。以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为例,美国的AMI住院死亡率在年~年间从8%降至3.3%左右,年~年进入平台期,中国的AMI住院死亡率在年~年间维持在8%左右,同时,因AMI住院的患者数量增加5倍,经过中国AMI规范化救治项目的努力,年~年死亡率降至3.8%。中美两国的实践经验表明,优化急诊救治流程、缩短再灌注时间可有效降低AMI住院死亡率。AMI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影响AMI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梗死面积、梗死部位、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其中,梗死面积的影响力占一半以上,心肌梗死面积越大,患者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越高。AMI发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包括心肌细胞和冠状动脉两种机制。心肌细胞方面,出现细胞水肿,钙超载/过度收缩,MPTP通路开通/线粒体崩解,蛋白降解,最终新报凋亡。冠状动脉方面,冠状动脉出现微栓塞,舒张功能受损,水肿/毛细血管闭塞,白细胞粘附浸润,微血管破裂/出血。因此,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取决于心肌梗死面积。AMI的心肌保护
AMI发作后,除迅速开通血管、缩短总缺血时间以外,实施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同样关键,这能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心肌愈合最终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临床需采取早期开通血管和全程心肌保护的措施,前者缩短总缺血时间,后者需贯穿再灌注的前、中、后。全程心肌保护包括再灌注前心肌保护、再灌注优化策略选择和再灌注后早期心脏康复,分别旨在减轻再灌注心肌损伤、减少围灌注期心肌进一步损害和促进损伤心肌尽早愈合。对于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zd/13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盘点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的八大明星,谁最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