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缺血后适应对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http://www.baidu.com/link?url=vzhgFjQNHoOglRI2rVBpjAMFyksvLw5aLcIXk7JiR_Is36zBdOVZhq4IZgDJRMVppQaRla4EKWY9EQfPD2QH7a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5(03):-
作者:林锐波,许贤彬,李春来,谢宜,吴平彬
单位: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postconditioning,IPOC)对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签法将例于年3月至年9月在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单支动脉闭塞性AMI患者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观察组于再灌注开始1min内实施IPOC策略,对照组再灌注开始6min内不施加干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PCI治疗后测定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isoenzyme,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cardiactroponinT,hs-cTnT)峰值,于入院时及术后3个月检测血浆N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并记录随访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较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3级患者比例明显升高,cTFC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停搏等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后CK-MB、cTnI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NT-proBNP浓度降低,LVEF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18.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POC能够显著加快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保护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能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relatedartery,IRA),有效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已成为抢救AMI患者的最有效手段[2]。缺血-再灌注治疗对减轻心肌损伤、坏死意义重大,但同时其本身亦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损伤,故如何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具有缺血心肌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再灌注损伤,但其应用存在较大难度,原因在于IPC需在心肌梗死前运用,而心肌缺血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3]。因此,缺血后适应(ischemicpostconditioning,IPOC)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其可实施性决定着其可在临床中得以应用[4]。本研究旨在探讨IPOC策略对单支动脉闭塞性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年3月至年9月在医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CC/AHA)公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均为单支冠状动脉闭塞;(3)起病时间12h;(4)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肌梗死前48h内发生过心绞痛的患者;(2)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3)既往有PCI治疗史;(4)造影显示不宜进行PCI治疗的患者;(5)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6)造影显示罪犯血管病变仅为重度狭窄的患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例,采用简单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观察组:男53例,女22例;年龄(63.85±11.29)岁;吸烟史22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45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17例;左前降支IRA42例、左回旋支IRA14例,右冠状动脉IRA19例;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49±31.68)min;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6.78±2.19)h。对照组:男50例,女25例;年龄(62.79±12.51)岁;吸烟史24例;合并高血压41例,合并糖尿病20例,合并高脂血症19例;左前降支IRA39例、左回旋支IRA18例,右冠状动脉IRA18例;急诊室至球囊扩张时间(.25±27.42)min;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6.16±1.8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mg及替格瑞洛片(注册证号H,瑞典AstraZenecaAB)mg顿服。所有患者均采取Judkins技术经右侧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IRA后行PCI治疗,若重要非罪犯血管存在严重狭窄则同时予以血运重建。观察组于再灌注开始1min内,采用低压(~kpa)充盈球囊中断血流30s,然后放气撤压使血流开放1min,如此进行3次缺血-再灌注循环后,再予以持续再灌注。对照组再灌注开始6min内不施加干预(除电复律、电除颤等外),若球囊扩张后仍无血流,则经微导管注入10μg/kg替罗非班,再行支架置入,此后行常规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低分子肝素(U,1次/12h)皮下注射5~7d,口服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并予以相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用以评价IRA灌注水平。比较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停搏等。比较两组PCI治疗后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isoenzyme,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cardiactroponinT,hs-cTnT)峰值,用以评价患者心肌损伤程度。比较两组入院时及术后3个月血浆N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NT-proBNP检测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法,LVEF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随访期内(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发生情况,包括再发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收集临床信息。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比较行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IRATIMI血流3级比例明显增大[93.33%(70/75)vs.81.33%(61/75),χ2=4.,P0.05],cTFC明显减小[(25.36±6.75)帧vs.(29.51±7.68)帧,t=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停搏等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PCI治疗后CK-MB、cTnI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浆NT-proBNP浓度、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3个月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18.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PCI治疗能够有效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从而挽救濒临死亡的缺血心肌,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然而,再灌注损伤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且会极大程度增加手术风险。作为一种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内源性保护机制,IPC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心肌梗死前短时间内经历几次短暂重复缺血再灌注,能够提高心肌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从而能够减轻心肌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6]。IPOC概念最早由Zhao等[7]提出,是指于心肌缺血发生后、开通闭塞的动脉恢复再灌注前,对冠状动脉动脉重复进行数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循环,之后再予以持续再灌注,如此能够增强心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体积。IPOC具有与IPC类似的作用机制,且较后者更具操作性。
已有不少研究显示,IPOC能够加快AMI患者心肌微循环,保护心肌损伤,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有重要意义[8-9]。本研究对单支动脉闭塞性AMI患者实施IPOC策略亦取得良好效果。cTFC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可反映IRA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灌注水平[10]。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cTFC明显减小,且TIMI血流3级患者比例明显增大,表明IPOC能够促进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恢复。同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PCI治疗后CK-MB、cTnI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IPOC能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确保心肌组织良好灌注,从而减轻心肌损伤,发挥心肌损伤保护作用,这与何华等[11]研究一致。研究发现,缺血后再灌注治疗由于会造成心肌损伤,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可致心源性猝死,故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尤为必要[12]。动物实验表明,IPOC对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有重要作用[13]。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停搏等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IPOC能够有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与于宗良等研究类似。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NT-proBNP是一种心室肌细胞分泌的神经类激素,其浓度越高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14]。研究认为,血浆NT-proBNP浓度是反映AMI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的敏感指标[15]。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IPOC对促进AMI患者PCI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本研究还显示,随访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IPOC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然而,亦有研究显示,IPOC并无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甚至有增加梗死面积的有害作用[16]。且IPOC机制尚不清晰,可受年龄、用药情况、伴随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故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该项治疗措施。进一步研究应首先明确其治疗机制,制定出其标准操作方案,并明确相关因素对IPOC的影响,以便使该技术得以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IPOC能够有效促使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冠状动脉血流恢复,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保护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及预后,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10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间质性肺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