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治疗



其实心肌梗死这个名词本身是一个西医的名词,但是这个病的记载很早就出现了。大家都知道张仲景,他是我们中医的医圣,是西汉末年三国早期的人物。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在《金匮要略》中就专门有一篇讲的就是胸痛,胸痹心痛。他在胸痹心痛中描述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作时的症状描述的栩栩如生他就做过如下的描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清至节很形象的描述了急性心梗。严重胸痛甚至于导致休克的状态,再往前追溯,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痛分五种:真心痛脾心痛等等的这样的分类法。目前中医界是把急性心肌梗死类同于真心痛,用真心痛这个名词来指代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冠心病分为五种: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而心肌梗死型的冠心病和猝死型的冠心病最为凶险。对于急性心梗,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说。急性心梗发生20分钟后,心肌开始坏死,40分钟后30%的心肌坏死,6小时后70%的心肌坏死。急性心梗发作1~2小时内会发生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所以医学上把该病发作后的前分钟称为黄金救治时间。患者急性心梗发作后,身边医院,尽快进行溶栓或者放置支架。急性心梗的血运重建即支架置入等手段是治疗指南规定的强适应症,对于这些治疗,患者及家属千万不可犹豫,因为这样可以疏通血管,挽救患者生命,这就是所谓的“急则治其标”。事实上,放置支架只是心脏病治疗的开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更不意味着心脏病患者从此就进入了“保险箱”,接下来对支架的长期维护、心脏的康复才是“缓则治其本”。否则,再次心梗,甚至猝死都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梗恢复期的治疗就是“缓则治其本”,要谨防心室重构,在这方面使用中药治疗具有独特疗效。在治疗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过程中,中医临床上分为四个阶段,即气病、血病、络病和脉病。气病,就是功能性失常,比如出现了血脂增高,或者是心律失常等,这个时候中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治疗。气虚的要补气,可以用芪参益气滴丸,起到益气通脉活血止痛的作用;气滞的要疏肝理气;气逆的要降气,治疗手段很多。气病不好,就会转到血病,影响血液,出现血液的瘀滞、血压的增高、血液的黏稠,在此期间中医要根据患者血病类型——血虚、血凝、血瘀,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补血汤等临床上常用的方药辨证施治。这个阶段的治疗不见效的话,就会影响到微血管,形成络病。络病在中医界讲得非常多,可以用通心络等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血管的痉挛、血脉的瘀滞,阻止疾病的发展。如果病情再不好转,则可能影响到脉、大的血管,甚至心脏的功能,出现脉病,需要通脉补气,辨证治疗。在心肌梗死发作后的恢复期,患者不管是否放置了支架,都可以运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服用芪参益气滴丸可以促进微循环,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在防止心室的重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讲究治未病,越是疾病的早期,中医治疗效果越好。心血管病大多有气病→血病→络病→脉病这样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之分。气血为病之初,脉络为病之后;气血为标,脉络为本。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是由气血之病始,而以脉络之病为最终结果。当然也有正气严重不足,或邪气特别壅盛,疾病初期就“逆传”脉络,从而病情凶险危急的情况,心血管病也就有“顺传”和“逆传”之分。事实上,临床上气病、血病、络病、脉病又互相夹杂,互相影响,构成了冠心病的复杂过程。同时,中医认为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所以脉络为气血之府,气血借脉络发挥其作用,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医在诊治心血管病方面尽管常常气血脉络分层治疗,但还是应该注重把握两个关键点,即一曰调气血,二曰通脉络,二者相得益彰方为上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1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