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的康复护理
一、心脏康复学
1、心脏残疾的预防
2、心脏病后功能性恢复—心脏的康复医疗
对心脏病本身及其产生的功能障碍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评估以便定量了解在三个水平上功能障碍的程度。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二、心脏康复的目的:
※提高运动能力,缓解或减轻体力活动引起的症状,减少不恰当的虚弱感,降低再发率与病死率。
※保证患者尽可能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都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恢复和保持其在社会中尽可能正常的位置。
※使心脏病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三、心血管病康复的基本原则:
1、通过有处方的运动锻炼、医疗教育、心理、营养、职业和社会咨询指导。
2、重新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动状态的综合方案
3、运动锻炼是核心
四、康复方案:
1、身体训练:早期下床,增加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运动
2、健康行为建立:运动、戒烟、控制体重、合理营养
3、心理、社会和职业心理治疗的指导、患者及家庭的经济状况、职业评估和类似职业培训、解决恢复职业活动的途径。
五、恢复期运动指导:
1、制定运动处方:要保证病人安全,制定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他们的病情、年龄、体力、运动习惯、兴趣爱好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2、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最理想的动态运动形式是走、跑、踏车、舞蹈、机械登梯。
六、恢复期运动指导:
→步行:
1、心脏病人最佳运动形式。
2、对改善有氧活动能力最有效。
3、不需要学习,不需专门场地,不需任何运动器械,是日常的活动方式。
4、运动中,测定脉率。
→慢跑:
1、开始时,慢跑与走步交替进行,距离相等。
2、若无不适,走步距离逐渐缩短,慢跑距离逐步增加。
3、应注意开始运动时和长期运动者容易发生骨科合并症。
4、对老年人,以低强度运动更有意义。
→坐位踏车:
1、是老年人最安全的、也是家庭运动的最好形式。
2、可以刺激代谢和心血管功能。
3、可在室内进行,不受气候限制。
4、不易产生肌肉与骨、关节损伤。
5、踏车的功率可以调节,容易掌握运动量。
6、突然停止踏车常可见到体位性低血压,因而在恢复期要降低阻力或无阻力继续运动几分钟。
7、运动持续时间:15~60min,理想20~40min。
8、运动频率:3~5天/周,分阶段锻炼法。
9、有症状病人采取间歇有氧运动。
10、运动进展的速度:根据病人对运动的适应,体力的改善,运动强度指标的改善,逐渐提高运动水平。
11、增加运动量首先是增加运动的持续时间或运动频率,然后才是强度。
七、运动注意事项:
→合适运动量的主要标志:
1、运动后稍出汗,轻度R加快,但不影响对话,全天感觉舒适,无持续的疲劳感。
2、原有疾病的症状无加重或出现,饮食、睡眠良好。
3、运动后P、BP不能在6~8min内恢复者,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加以调整。
4、如果P次数没增加或增加较小,说明运动量不足,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应逐量加以调整。
5、运动时间:选择在下午为宜,餐前、后2h为宜。
6、安全合适的环境:空气新鲜,清洁卫生,阳光充足。
7、穿着:宽松、舒适、透气、吸水好的衣服,鞋大小合适,鞋底软而不滑。
8、锻炼前后: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5~10min。
9、运动前后: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增加心脏和胃的负担。
10、运动后不要立即用热水洗澡,以防血管扩张,出现头晕、恶心,活动停止后先用毛巾擦干汗水,再用温水擦身,有助于消除疲劳或防止感冒。休息15min后洗澡,水温40度左右。
11、运动中一旦出现症状(心绞痛、头晕、心悸等)应停止。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SOS请医护治疗。
八、运动中自我监测:
1、若感觉心绞痛,应立即减速或停止。
2、若症状2~3min不缓解,舌下含硝酸甘油,5min后仍有疼痛,含第二片,再等5min,如仍无效,立即就医。
3、若运动中出现呼吸短促,应停止运动就医。
4、若运动中或恢复期出现眩晕,恶心、无力时,最好平卧,取头低位。
5、若运动时或运动前出现脉律不整,应停止运动就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1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心梗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 下一篇文章: 山西护士雨中心肺复苏救心梗患者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