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不秋谈心肌梗死的秋冬
秋冬季节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时节,心梗看上去像是突然发生的心血管疾病,但其实约半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发病前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以前没有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同时伴有烦躁、出汗、恶心、充满恐惧感等等。此外,还可能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心梗高峰一是冬季,二是早晨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年之中冬季发病最多;二是一天之中早晨发病最多。为什么会有这种季节和时辰规律呢?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代谢增强,同时血中纤维蛋白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这一切都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在清晨,由于生物钟效应,太阳升起,人体觉醒,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各种激素浓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上述这一系列变化,使已有病变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情况进一步加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心梗发生。
预防心梗:观念更新,关口前移
动脉硬化起源于少年,根植于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病理过程。因此,预防动脉硬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倡导“观念更新,关口前移”。21世纪的健康新观念是“二十养成好习惯,四十指标都正常,六十以前都没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快快乐乐一辈子”。以下9项因素可以预测90%的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少运动、缺少蔬菜水果、紧张心理和酗酒。这就是说,只要能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祛除这些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秋末初冬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日照减少,温湿度下降,温差增大,自然界的这些变化会使人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一叶知秋,尽早做好准备,对于防止心梗发生至关重要。双管齐下——既要防“冬季高峰”,又要防“清晨高峰”;标本兼治——努力纠正上述引起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同时,更要注意生活细节,避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防“冬季高峰”要做到两“补”一“保”。
一是补营养,营养好就不怕冷。补充营养以食补为主,方式以炖补为佳,少用煎、炒、炸,这样可以少用油、盐,而且还可适当加入一些滋补药材,使食疗、药疗浑然一体。二是补水分,充足的水分可防血液浓缩粘稠,对预防心梗和中风很重要。一“保”是指保暖,气温骤降时,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做好头、手、足保暖,特别是头部保暖,对预防两个高峰极为重要。并常用热水泡手、泡脚,以改善微循环,增强抵抗力。
防“清晨高峰”要做到两个“一”。
醒来一杯水:一夜睡眠,人体会丢失~毫升水,清晨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故应立即补水;记住一句话:老人要过慢生活。
教您一招:运动谨记“”字诀
“3”:指30分钟或3公里。就是说,每天用快走、慢跑等方式进行锻炼,坚持30分钟,或者运动的距离达到3公里,经济有效。
“5”:是指每周锻炼不少于5天。
“7”:指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减去自己的年龄”。比如我今年60岁,-60=,我运动的时候心率在每分钟次左右,就是合适的。
心梗急救牢记两个“”
1、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2、把握黄金救治分钟。
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病发后分钟内。
心梗急救要闯三道关
1、第一道关,一旦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立刻停止任何活动,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第二道关,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运往医院。
3、第三道关,医院后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发病分钟内让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
1心梗救治日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心梗救治日”。
长寿说两句: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秋冬为心梗高发季节,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可有效预防心梗带来的危害。转给您的亲人和朋友看看吧,多一个转发就可以少一个悲剧!
作者简介:
周桃元,男,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湖南省中医心血管学会及永州市心血管学会委员,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年都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2-3次,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擅长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
赞赏
长按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㈢數璇?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笓涓氬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7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如何
- 下一篇文章: 青椒的40种做法,一上桌就被抢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