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剖标测能和组织病理学一样准确反映心梗
组织病理学是心梗后心室基质评估的金标准,但临床中尚无法直接用于指导缺血性心肌病室速的消融治疗。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推广,心内膜及心外膜接触标测可很直观地反应出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室基质,那么其准确性与组织病理学相比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复习一篇曾经发表在《HeartRhythm》上的经典文献,通过组织病理学金标准对NAVX系统及CARTO系统在心梗模型标测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值得我们学习。
该研究是一项来自美国的对照性动物研究。通过人为栓塞左旋支动脉建立猪闭胸心梗模型。4-12周后,分别采用CARTO系统(BiosenseWebster,DiamondBar,California)及NAVX系统(St.JudeMedical,St.Paul,Minnesota)对7个模型进行高密度心内外膜标测。标测结束后,将试验动物处死并解剖,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梗死后疤痕区范围,深度精确到1-4mm。
CARTO系统为单点采集,NAVX系统为多点采集,两者相比,心内膜标测结果为:±点/54±23分vs.±点/35±8分;心外膜标测结果为:±90点/41±13分vs.±点/30±11分。以心内膜向外2mm及心外膜向内2mm作为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的平均疤痕范围分别为9.5±.97px2及6.2±px2-。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电解剖标测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r=0.88,CARTO;r=0.92,NAVX)。CARTO系统及NAVX系统标测出的疤痕范围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88,P<0.)。
使用球囊栓塞左旋支动脉建立的猪心梗模型上,多点标测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大密度的标测并增加晚电位的标测。CARTO系统与NAVX系统的标测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并分别与疤痕区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量化结果上相吻合。
HeartRhythm;8:–EditedbyDr.DuDr.Fang
图1前后位视野下,通过球囊闭塞左旋支动脉。致局部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见下壁导联ST段抬高。
图2A图代表从猪心底部至顶部的病理切片;B图代表A图中黑色虚线框所指心肌的组织病理学采样及相应的三色切片染色;C图代表心内膜起始的梗死范围。这是一种组织病理学量化心内膜瘢痕的方法。通过多次测量来明确从表面至深处的疤痕范围。在心内膜表面每隔1mm标记1点,最后用X表示疤痕区长度。深度3mm处包括了所有疤痕区,故疤痕区总长度为X+Y。瘢痕长度乘以切片厚度约等于瘢痕面积。蓝色实线垂直于不同深度的疤痕区心内膜表面。
图3图A代表疤痕区NAVX系统及CARTO系统标测结果相关性;图B分别代表2mm深度内疤痕区NAVX系统(上图)及CARTO系统(下图)标测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图4中图蓝色虚线所示为病理学检查所见心外膜部分疤痕区,其与左图CARTO系统及有图NAVX系统的标测结果相似。双极电压设置在0.5-1.5mV。白色虚线框内可见疤痕区内的晚电位示例。
表17组猪心模型疤痕区组织病理学检查所示深度。Endo代表心内膜;Epi代表心外膜。
图5由于心内膜面邻近乳头肌的梗死区域是导管操作无法到达的区域,这可能是该处低电压区不易标测出的原因。
图6NAVX系统(左图)及CARTO系统(右图)的心内膜标测图可见下壁不同部位有大片疤痕区。NAVX系统提示乳头肌痕迹与病理性检查一致,但其疤痕区一致性欠佳。双极电压设置在0.5-1.5mV。
图7两个系统的心外膜非疤痕区标测与病理标本所及相似。CARTO系统(左上)与NAVX系统(左下)标测出了沿冠脉左前降支走行的前室间沟处的心外膜脂肪区域。双极电压设置在0.5-1.5mV。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8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无症状危害更大太可怕了,心肌梗
- 下一篇文章: 冠心病是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听听心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