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李乔华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
鐩栫櫧闇?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117/4328629.html
李乔华
医院
一、室性心动过速概述(一)定义
凡起源于或发生在希氏束以下部位的心动过速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自发:连续3个以上;诱发:连续6个以上;
(二)发生机制
1.自律性;2.折返性;3.触发性
二、室性心动过速ECG特点(一)室房分离
(二)室性融合波、室上性夺获
(三)额面电轴—无人区电轴(noman’sland)
(四)QRS波形态
(五)QRS波同向性
(六)QRS波时限
(一)室房分离室房分离诊断VT的特异性%
室房分离是鉴别VT和SVT的重要条件
识别室房分离的注意事项
1.室房分离时的P波在R波振幅较低的导联最容易识别—肢体导联
——风吹草低见牛羊
2.体表心电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室速时频率快、QRS波过宽,心电图上常常看不到明确的P波。
3.ESO可记录到高尖的P波暴露出室房分离,有助于识别,明确诊断。
(二)室性融和波和室上性夺获约5%的几率发生室性融合波和室上性夺获。
发生条件:(1)心室率bpm;(2)无室房逆传;(3)房室结下传功能正常。
(三)额面电轴无人区电轴(noman’sland)
当QRS波的额面平均电轴位于-90°~±°区域(西北象限,电轴极度左偏或右偏)
10%的室速具有无人区电轴。无人区电轴诊断VT的特异性%
(四)QRS波形态1、如QRS波呈RBBB图型:
①VT时V1导联呈“R、Rs”型,R波时限30ms;
②“丑征”(uglysign)-Moulton提出
③VT时V6导联R/S1
2、如QRS波呈LBBB图型:
VT时V1导联r波时限30ms,
S波降支有顿挫或QRS波
起始至“S”的最低点60ms。
(五)QRS波的同向性胸前导联
①正向同向性:VT:敏感性:60%~70%
②负向同向性:VT:特异性:%
(六)QRS波时限Akhtar提出具体诊断VT的标准:
右束支阻滞:QRSms;左束支阻滞:QRSms;
QRS波时限大于ms,绝大多数为VT。
特发性室速QRS波时限:~ms,甚至≤ms。
三、食管心电图(ESO)是将食管电极放置于心脏后方食管内,相当于在左房后壁记录心外膜心电图,所以P波高大,形态近似于心内电图,且操作简单。
基础部分:最佳刺激部位
单极食管心电图
双极食管心电图
四、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系的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经常出现激动从心室向心房的逆向传导。
Kistin食管导联研究21例室速结果显示:
1、室房分离7例(33%);
2、1:1室房传导10例(47%);
3、室房传导阻滞4例(19%)。
Wellens和Lie研究45例患者心电图:
1:1室房传导29例(64%);
当心室率很快时,室房传导较少见,7例心室率大于bpm时,只有1例存在室房传导。
Akhtar等报道的例室速结果显示:
1、室房分离55%;
2、1:1的室房传导25%;
3、室房传导阻滞20%;
一个规律是室房逆向传导的RP间期为0.11s或更长。
我院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并确诊为室速者67例,结果显示:
室房分离39例(58.21%);
室房逆传28例(41.79%):
其中:
室房1∶1传导16例(23.89%);
室房2∶1传导7例(10.45%);
室房文氏型传导5例(7.45%)。
(一)食管心电图诊断室房分离典型病例1:
患者男性,29岁,反复心悸5年,再发加重5天。患者未行特殊处理,持续5天后症状自行终止。为明确心悸原因来我院食管心房调搏检查。
图1A:Ⅱ导联偶见P波(箭头所示),是室房分离还是室房传导?
图1B:食管导联清晰显示P波与QRS波无关(箭头所示),心室率>心房率。
食管心电图诊断:室速—室房分离
(二)室房1∶1传导室房1:1逆传:在室速中每个QRS波后伴随有一个P波,在Ⅱ、Ⅲ、aVF导联是倒置的,此P波是心室逆传激动心房形成的逆传Pˉ波。
室房1:1逆传应与阵发性室上速(如AVRT)的房室1:1关系相鉴别。即使食管导联也不易与室上速伴差传鉴别,可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和心房超速刺激能否终止心动过速进行鉴别。不能终止的考虑为室速,能终止的考虑为室上速。
典型病例2:
患者女性,20岁,发作心动过速持续5天,医院诊断为PSVT伴右束支差传,用各种抗室上速药物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急诊科。
图2A:自发心动过速肢导联心电图—P波不明显
图2B:宽QRS波心动过速(V1、ESO导联)
发作时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型,ESO的R波后均可见Pˉ波,呈1:1室房传导,RPˉ间期>70ms,曾误诊为AVR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图2C:S1S1超速刺激时,S1脉冲刺激起搏心房下传心室,使QRS波群变窄,停止
刺激后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TEAP诊断:室性心动过速1:1室房传导。心内电生理证实为左室间隔室速。
(三)室房2∶1传导室性心动过速时因心室激动频率太快,房室结或心房还未脱离不应期,室房逆传时不能1:1夺获心房,表现为2:1室房逆传。
典型病例3:
患者男性,41岁,阵发心悸1年,近9天发作频繁,本次发作持续2天。
图3A:自发宽QRS波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QRS时限ms,频率bpm,呈RBBB型,V1出现深倒的Pˉ波,每2个QRS波后出现1个逆行Pˉ波,Pˉ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提示室速伴室房2:1传导。
图3B:V1和ESO导联同步记录,ESO的Pˉ波高大直立,表现为2:1室房传导关系。
(四)室房逆传文氏型室速时心室激动室房逆传呈文氏现象,室速在脱离房室有效不应期后,可沿希氏束-房室结逆传心房,逆传逐渐延缓,呈逆传文氏现象。
室速发生文氏型逆行传导时,在ESO可清楚测量出逐渐延长的R-Pˉ间期,从而明确诊断;
典型病例4:
患者女性,27岁,阵发性心动过速3年。本次发作持续有6天,医院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急诊科,急诊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心动过速。
图4A:自发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心电图(肢导联及V1导联)
心动过速频率bpm,Pˉ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为逆行Pˉ波(箭头所示),V1导联清晰的表现出每3个R波出现1个Pˉ波的传导形式,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酷似室速3:1逆传。
图4B:V1、ESO导联同步描记
ESO显示RPˉ间期逐渐延长后脱落,呈3:2室房文氏型传导,而不是室速3:1逆传。
(五)文氏型室房逆传及2:1室房逆传交替出现典型病例5:
患者,男性,40岁,心悸2年,再发加重2小时入院。
图5A:肢导联初看似室房分离
图5B:V1和食管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
ESO心电图显示交替出现室房文氏型逆传及2:1室房逆传
小 结一、室速时重视心电图的几项%效应房室分离:%室速
无人区电轴:%室速
胸前导联负向同向性:%室速
二、ESO对室速的诊断作用因ESO的P波高大易于辨认,在诊断心律失常时有独到之处,已成为临床心电图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1、对室速伴室房分离的诊断:
ESO的P波不受室速QRS波群时限的影响,在宽QRS波群中脱颖而出,十分容易辨认,使有室房分离室速的诊断变得相对简单。
2、对室速伴1:1室房逆传的诊断:
室速伴1:1室房逆传应与AVRT鉴别,利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刺激,心动过速能否被心房刺激所终止,不能终止时多支持室速的诊断。
3、对室速伴2:1及文氏型室房逆传的诊断:
室速发生2:1逆传时,在ESO可清楚看到2个QRS波后1个逆行P波,R-Pˉ间期固定;
室速文氏型逆传时,ESO可测量出逐渐延长的R-Pˉ间期,从而明确诊断。
作者:李乔华
单位:医院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
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
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57、学术荟萃|陈茂: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58、学术荟萃|李玉明: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学术荟萃|徐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60、学术荟萃|黄勇慧:进化中的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61、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62、学术荟萃|孙艳玲:从高血压管理视角谈顽固性高血压--写在年世界高血压日之前的思考63、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64、年度盘点|刘斌: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工作盘点及年工作展望65、学术荟萃|戴若竹: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防治66、学术荟萃|汪文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67、学术荟萃|苏瑞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68、学术荟萃|侯应龙: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69、学术荟萃|姜伟峰:ICE可完全替代TEE进行房颤射频手术前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鉴别70、学术荟萃|余雷: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71、学术荟萃|潘港:房颤患者左心耳影像学检查进展
72、学术荟萃|李振华:国内外区域医疗策略经验
73、学术荟萃|汪道文:暴发性心肌炎:从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综合救治
74、学术荟萃|范粉灵: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康复---老话题新方向
75、学术荟萃|刘红旭:益气逐瘀法(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全事件链的的心肌保护作用
76、学术荟萃|牟建军:从分层推荐看国际高血压指南的实践意义
77、学术荟萃|刘莹:与时俱进—聚焦心力衰竭诊治新思考
78、学术荟萃|姚焰:心率减速力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应用的系列研究
79、学术荟萃|张玉顺:十年磨一剑:ESC成人先心病指南更新点速览
80、学术荟萃|戴向晨:台上预开窗腔内主动脉修复术重建内脏动脉的近中期结果分析
81、学术荟萃|李春洁: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探讨
82、学术荟萃|苑海涛: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及研究进展
83、学术荟萃|王斌: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的特异心电图表现
84、学术荟萃|贾玉和:经皮心内膜肥厚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85、学术荟萃|沈节艳:二胎政策下不同胎次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86、学术荟萃|余新艳:远程网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价值的思考
87、学术荟萃|邱福轩: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
88、学术荟萃|高宗恩:缺血性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89、学术荟萃|周宁:CD36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y/12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CMD新进展高血压性心脏损害及心衰的
- 下一篇文章: 学术荟萃王春婷动态心电图对睡眠呼吸暂停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