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拒绝住院5天后猝死心梗有多凶险,真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8/9076540.html

最近一条新闻,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湖南一位地产公司的老板,4月6医院检查。据他的朋友圈,这是他24医院。

心电图报告显示:“窦性心律、T波异常(可能是前侧壁心肌缺血)、异常心电图”。

但他认为医生说的“不住院随时会猝死”是危言耸听,于是签字拒绝住院,还在朋友圈吐槽医生。

4月7日上午,他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苍天绕过谁”,看医院。

然而4月11日,也就是拒绝住院的5天后,他就不幸病逝。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微博)

今天,腾讯医典请来了一位心内科医生,他身边刚好也有类似的事情。

关键时刻,是听医生的还是拒绝治疗,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相信这个故事,对大家也有所启发。

我有一个朋友,前年他刚好40岁,平时自觉身体非常健康,一直感觉没有什么病痛。

但他有很多不良习惯,每天要吸两包烟,平时爱打麻将,经常打到半夜,生活也很不规律。

我劝过他很多次,他总是不听,说:

“我还年轻,不怕!那些病不会轮到我的!”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

他说,自己这几天老是觉得胸闷,今天明显比前几天更严重。胸闷一直没有减轻,还一直出冷汗,已经有一个多小时了。

现在,医院,让我过去给他看看。

我简单地问了下情况,觉得病情不简单,很可能存在急性心肌梗塞!

我立即叫他让值班医生给他做了心电图。

五分钟后,心电图传到了我的手机上,我一看吓了我一跳——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我立刻让他老婆去办住院,医院赶,叫他立即卧床休息。

在他老婆办住院过程中,他突然出现了心跳骤停!

我和值班医生立即给他进行了胸外按压,使心跳恢复,同时立即把他送到导管室做了急诊介入手术,手术很成功。

手术中发现,他的血管狭窄不是很严重,但是局部有大量的血栓。

术后经过治疗,终于转危为安。

对于朋友来讲,他是不幸的,但他又是万幸的。

不幸的是,这么年轻就发生了心肌梗塞;

万幸的是,在距离死亡如此之近的时候,他没有讳疾忌医、拒绝治疗,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保住了性命。

前面新闻中房产公司董事长出现的猝死,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初是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开始的。

因为高血压、吸烟、胆固醇过高等原因,部分血管内皮会出现损伤。

脂类物质在这里聚集形成斑块,看上去就像一团黄色的粥一样,所以叫“粥样硬化”。

一旦粥样斑块不稳定,开始糜烂、破裂,血小板就会聚集在这里,形成血栓。

等血栓把血管完全堵死,就会造成心肌细胞持续缺血缺氧,造成心肌坏死,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那么,出现什么症状就要警惕?

记住了:如果你突然感觉胸痛胸闷,或心前区不舒服,还出汗;

而且这种痛是一阵一阵的,好像胸前压着一块大石头、又好像被死死钳住,有一种快死掉的感觉;

(心绞痛的感觉模拟)

这样的症状,就很可能是心绞痛!

典型的心绞痛大多在劳动和情绪激动的时候发作,持续时间大概3~5分钟,可能1天发作多次,也可能几天发作1次。

经过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比如硝酸甘油)后,症状会缓解。

注意,一旦出现心绞痛的症状、特别是心绞痛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发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医院!

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正规治疗。

年轻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造成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年轻人养成了熬夜、久坐、不爱运动、常吃垃圾食品、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种种原因,让粥样硬化斑块变得不稳定,就像在血管里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有数据显示,烟民发生心梗的风险是不吸烟的人的1.54倍[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老年冠心病人往往存在血管狭窄,心绞痛是家常便饭,身体已经练出了代偿机制(这条血管太窄,就走另一条)。

(老年冠心病人的心脏,

已建立侧枝循环)

他们平时吃着药、很谨慎,即使突发心梗,也容易救过来。

反而是年纪轻轻就突发心梗的病人,并没有明显的血管狭窄。

正因为血管狭窄不严重,平时没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他们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很健康”。

一旦发病,就来个“措手不及”。

这大概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写照。

最后,不管你是打工人还是老板,不管这些劝告你听过多少遍……

这些保命的生活妙招,我还是要再说亿遍:

早睡早起。

不抽烟少喝酒。

远离垃圾食品,多吃粗粮天然优质蛋白蔬菜水果。

规律运动。

天冷加衣,别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心脏受不了。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一定要控制,不要放肆。

一旦发生持续的胸痛胸闷,马上卧床休息,拨打,由救护车送到医院。

有病就好好治,多听医生一句劝,可能多活几十年。

特约作者:陈添华

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审稿专家:陈晓彬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申倩,祝楠波,余灿,等.中国成年人吸烟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9(1):8-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y/1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