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的噪音,原来也有很魔性的一面嘛



?点击上面蓝字“江苏科技报”免费订阅

“碰…碰碰……”

“嗡嗡嗡……嗡……”

…………

楼上的又在装修,大周末的想睡个懒觉都不行,噪音我讨厌你。

噪音真的有那么可恨,一无是处吗?它对人体究竟又会造成哪些影响?恰好,今天是第14个“世想界噪音日”,让小编带着你一起去了解下那“魔性”的声音吧!

          

?何为噪音

?警戒线:85分贝+8小时

?危害有哪些

?除了危害,就一无是处?

      何为噪音?    

从物理学来说,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产生干扰的声音,都被称为噪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噪音的来源就很多,比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甚至邻居电视音量过大的播放声,都是噪音。

      警戒线:85分贝+8小时    

在声学中,噪音的大小是用“分贝”来衡量的。在不同的场景下,噪音的相对大小也不同,比如人小声说话时,大概30分贝左右;正常说话时,50分贝左右;家中睡觉时,较为舒适的环境大致是20分贝;在办公室环境下,一般50-60分贝。

那在什么情况下,噪音开始对人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是危害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音”就有明确规定,8小时连续逗留一噪音环境,平均噪音超过85分贝,即开始对人体产生危害。

      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损伤听力上。不仅仅是职业暴露的工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暴露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噪音环境中,甚至连丧失听力都是后知后觉。

◆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或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也就是人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了障碍,随之听力下降。

一般,因为周围环境嘈杂,为了听清楚音乐,不少人还会把音量调大很多,过大的音量和嘈杂的声音双重刺激着耳朵,时间久了‘量变达质变’也不足为奇。

◆干扰休息和睡眠。噪音会让人不得安宁,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噪音则是致命的,因为它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长期接触噪音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

      噪音也能造福于人!    

噪音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它还能造福于人。

?利用噪音,研发声掩蔽系统,避免工作时的相互干扰。

一般,现在的写字楼都采用开放式的办公室,许多人集中在里面办公,那头接一个电话这头可以听到,这边的会议讨论也能传到那头,工作时难免互相干扰,分散注意力。而声掩蔽系统就是利用了噪音可以降低语言可懂度这一特点,人为制造一个噪声场,来掩盖邻近传来的声音,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降低干扰。

?噪音可以被运用到检测听力上。

例如判断刚出生的婴儿听力是否有缺陷,医生就会释放一小段噪音,然后观察婴儿是否对这段音频作出反应,如有反应,则可以排除听力缺陷。

          小知识      

☆与噪音有关的职业病:耳背、白指病

1.耳背,又叫永久性听力阈值上移,是与噪音有关的头号职业病。所谓听力阈值,也就是人能听到的声音的最低值。每个人的听力阈值都不一样,并且听力阈值与年龄、性别有关,年龄越大听力阈值越高;此外,男性的听力阈值要比女性高,因此,耳背在高龄的大爷中十分常见。

2.白指病,它是一种振动病。由于声音产生于振动,因此噪音与振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是人在劳作过程中长期受外界振动而形成。白指病的发病部位多在上肢,尤其是手,症状表现为手指发麻、疼痛、发胀、发凉、无力、颤抖等。一般患这类病的人都是长期和电钻、砂轮机、凿岩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工具打交道的体力工作者。

☆不同分贝对人听力的影响程度

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0-4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

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分贝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分贝以上极度聋或全聋

分贝左右或以上方圆20km的人不可修复性耳聋

    

文字:施红艳方慧玲

编辑:方慧玲

■推荐优秀(可长按复制)

江苏科技报:jskjb

“有货、有趣、有态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zl/1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