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型



心肌梗死定义

心肌梗死最初定义是于年由WHO提出的,满足以下3项中任何2项:典型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改变;血清心肌酶学变化。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更敏感的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定义得到逐步修订。年,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在内的各大心脏病学术组织,首次对心肌梗死作出统一定义,将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之后,于年联合发布《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在诊断标准、梗死分型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年召开研讨会,推荐我国采用这一统一定义。年ESC年会上又推出了《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细化心肌梗死分类诊断标准。年8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ESC年会上,公布了《第4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定义基本没有改变,有更多局部的更新(如下表)。

时间

内容

满足以下3项中任何2项:典型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改变;血清心肌酶学变化。

(第1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强调在心肌缺血情况下任何的心肌坏死均应定义为心肌梗死。满足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①心肌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或CK-MB的典型升高及降低,并至少伴有下列任意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与心肌缺血伴随的ST段抬高或压低;进行了PCI。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证据。

(第2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明确概念,强调心肌梗死可由不同临床情况所致,对心肌梗死相关的心脏猝死进行了定义,同时独立了PCI及CABG相关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心肌缺血证据水平增加了影像学的进展内容。将心肌梗死按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和病因分为5型。

(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强调心肌生物标志物升高要素,即心肌肌钙蛋白增加超过99%上限参考值可能意味着心肌梗死;拓宽影像学诊断技术阵容,例如MRI可区分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肌异常;增补心电图诊断内容,例如在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中,增加了男性ST-T变化的年龄分层诊断标准;首次提及了其他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

(第4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强调心肌梗死不同于心肌损伤;

强调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不同于心肌梗死;

提出在评估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和传导异常相关的心律时,要考虑心电重构;

提出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确定心脏损伤的病因;

对拟诊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用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评估。

心肌梗死分型

常规的心肌梗死分型分为5型:

1型心肌梗死(T1MI)通常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发于斑块破裂、溃疡、侵蚀或夹层所致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阻塞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2型心肌梗死(T2MI)患者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心肌缺血坏死继发于心肌耗氧量增加或氧供减少。在临床实践中,T2MI是排除诊断,主要用于与T1MI相鉴别。因此,仅仅依靠临床表现、心肌标志物和心电图无法确定心肌缺血的原因。

3型心肌梗死是因心脏病死亡的患者,症状提示心肌缺血伴有推测的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发作心室颤动,但在取得血液样本检测生物标志物之前,或者在心肌标志物能被检出增高之前,患者已死亡,或者经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

4型和5型心肌梗死分别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并发症有关。

治疗红花黄色素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推荐:红花黄色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抑制钙离子内流及抗炎等作用机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降低脑尿钠肽(BNP),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zl/1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