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算自己将过劳死猝死了怎么救
本文来自:徐海军医生的投稿和第十八代地摊摊主文章。
转发者按:
昨天发出的
第十八代地摊摊主文章企业怎做才免罚?违法二年内未被发现不再罚?引起热议,提问了很多问题,最集中的问题是:
1、应急救援预案中,CPR应该注意什么?
2、如何避免员工出现传说中的“过劳死”?
3、为什么员工职业卫生培训效果总不理想?
今天,
第十八代地摊摊主又送来她的答疑文和徐海军医生的科普文,照发如下一、关于猝死,你心里的那些为什么这些干货来满足你猝死: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如果不在4-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将会发生不可逆的系统性损伤,能救过来的是呼吸心跳骤停,猝死是死亡,死亡是结果。猝死更多的发生在18-59岁的人群,其中18-39岁的占总数的43%,40-59岁的占39%,60-80岁的占17.9%。上面的数据表明年轻人是猝死的主要人群,因此美国某机构在年回顾调查了平均年龄在36岁的尸检报告,发现他们80%存在冠状动脉狭窄,8%为严重冠脉狭窄。因为冠脉的狭窄就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进而产生心脏骤停,可怕的是心肌梗死约1/3是无痛的,并且更严重的,因为无痛心梗的死亡率为13%,疼痛的心梗只有4.3%。平均36岁不正是如今社会的主力军70、80后吗?而这一切也表明所有的意外都是蓄谋已久。熬夜、抽烟、垃圾食品等一点点残害着我们的身体。所以,当有人晕倒了,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或者同事,也可能就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可谁都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后果会那么严重!21.3%家中28.6%公共/作业场所晕厥是指突发的大脑血流供应不足造成,通常为血压调节紊乱或心脏造成的,15%的晕厥为心源性的,而这15%通常是危急生命的,如不及时识别和处置,结局就是猝死。心源性晕厥常常是心脏骤停的前兆,因此快速识别判断和处置非常重要。尽管目前已经表明极限运动存在心脏毒性,但仅8%在运动或体力活动中,所以更多数情况下心脏骤停发生前也没干啥、没啥不舒服,只有1/3的人会在近期感到过不适。心脏骤停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心跳的恢复率逐渐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开头会提到那个4到6分钟。尽管日本宣称心肺复苏普及率92%,AED投放率最高,但是院前可除颤心律只有7.5%。美国院外每年约3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9.6%,院内为18%,但是如果在现场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的,存活率只有0.9%,这不到百分之一的的存活率和我们国家是一样的。令人悲哀的是这个全美国心肺复苏统计数据近30年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即便成功率没什么变化,但AHA(美国心脏协会)每几年还是会更新心肺复苏指南,有什么用啊?不是没用,而是经过大量成功案例的统计后,发现更新完之后的效果更好,以至于有些地方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很高,比如美国的西雅图。在西雅图,救护车能在6分钟左右到达,注意到没有,6分钟左右,这是很快的,即便救护车到达后再施救,现场能够恢复自主心率的概率也能在40%。不仅如此,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比例能够达到44%,现场可除颤的心律为25%,所以,当呼吸心跳骤停者被送至急诊科时,自主循环的恢复率能够达到42%,这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即便如此,患者出院的生存率在17.8%。
所以,除了AED的普及,大家还要会用,敢出手相救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虽然进行心肺复苏不是万能的,但不救,人肯定活不了。
《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八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现场心肺复苏步骤
确定环境安全
判断意识状态
(1)轻拍肩部,大声叫他,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反应异常求助及拨打求助,尽快取得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到来后只需打开机器,听AED指令进行操作。
(2)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时间大于五秒小于十秒;如没有呼吸或出现濒死喘息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1)寻找平整整洁的地方,脱去胸前衣服,松解腰带
(2)位置: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中间位置,胸外按压
(3)双手十指交叉重叠,手掌根部放于按压位置,按压的深度至少5cm
(4)手臂伸直,肩部在患者胸部正上方,用身体上身的力量垂直下压
(5)每分钟按压-次,每胸外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
深度:您的银行卡、身份证5.4厘米
开放气道
一手按住伤者额头,一手抬起伤者下颌,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对家人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
(1)拇指和食指轻捏鼻翼
(2)正常呼吸,嘴唇盖住伤者嘴巴
(3)缓慢吹气一秒放松一秒,眼角余光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
(4)每胸外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按以上操作流程实施至呼吸、反应恢复或救援来到为止;
如果不愿意或者无法对成年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可以进行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
我们希望:人人学会CPR,处处安装AED!二、如何测算自己将过劳死?
作者:
第十八代地摊摊主中大职卫环境臧工悲痛!我国台湾省艺人高以翔先生突然过世,原因是在工作中猝死,引发网络热议~
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过劳死":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
过劳死的英文名Karoshi,源自日语"过労死(かろうし)"(是不是感觉有点粤语发音?难道东瀛话源自岭南?)。该词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起日本国内及国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cs/11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科普心梗预兆真实案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