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会致病单身汪们哭晕在厕所心理咨
你孤独吗?你寂寞吗?你单身吗?这个世界真是对孤独寂寞冷的单身汪充满了恶意,在孤独中不光会心情低落、郁郁寡欢,科学家还警告:孤独感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风险。吓得小编想一个人静静……
图片来源:CFP
孤独感和多种疾病存在相关性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社会关系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良好的家庭和朋友关系,与缺乏运动一样,会增加身体发炎的几率;而对老年人来说,孤独感会比不健康的饮食更容易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相反,一个人如果能从爱人那里得到支持,他会更少患病,并且可能活得更久。
研究一一项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报(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上的研究调查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弗莱明翰的七百多名女性的心理状况,其后又跟踪她们二十年,对她们的心脏疾病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后来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塞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研究二美国另一项全国性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Survey)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在具有高度孤独感的女性中,她们在跟踪调查的19年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轻度或没有孤独感的女性要高上76%。当研究者把一些相关因素,譬如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条件加以考虑之后,孤独感依然与高发病率相伴而行。研究三这样的现象不但出现在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中老年人身上,甚至在年轻人群里也有体现:在新西兰,一些研究者对一千多名新生儿持续调查,发现那些在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在年满26岁时更容易肥胖,或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不良健康状况。研究者们认为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可能对人体带来负面影响。图片来源:CFP
因此,南加州大学的Harris博士说,“根据以上发现,鼓励年轻人建立更广的社会关系以及教会他们怎样与人相处,与让他们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同样重要。”
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来说,社会关系的数量十分重要。社会关系数量多的年轻人更不容易肥胖,而社会关系数量多的老年人也更不容易患病。
但是对中年人来说,社会关系的数量就没有社会关系的质量重要。从社会关系中获得多大程度的情感支持,更多地决定着中年人的健康状况。
图片来源:CFP
莱恩伯格综合癌症中心的杨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一个长期处于糟糕的社交关系,不健康的行为,以及失调的心理状态中的人,会容易罹患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并可能最终发展成癌症。因此我们认为,医护人员应该更加努力使公众认识到,良好社会关系对我们整个人生的重要性。”
孤独感为何可能致病?心理状况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屡屡被研究证实,但是孤独这种抽象而飘忽的感觉,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呢?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Cacioppo)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孤独模型”,试图对此加以解释。
图片来源:CFP
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长久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大。
在人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点一线”,形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轴心”。在遇到危机时,它们分泌激素(尤其是皮质激素),让人变得紧张、警觉、清醒,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与应对。同时,这些激素往往会重新调整身体中的“资源”分配情况,抑制消化、免疫等系统,将重心放到心脏供血、肌肉运动中去——显然,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能否逃出那只狮子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跑得多快,或投掷石矛的力度有多大。可是,如果长期压力激素的水平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此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往往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都会受到损害。有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也更易感到疲惫失神。
图片来源:CFP
孤独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单身、缺乏亲人朋友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同样,有很多朋友也不一定就不孤独,卡乔波说:“我们可以在一点实际意义上的互动都没有的‘社交’中感到心灵的联系(譬如看电视、读书或者祈祷),相反的,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大量社交活动时依然感到孤独。”
如何摆脱孤独感?
那么如何摆脱孤独感呢?心理咨询师冯丹彤认为,摆脱孤独感需要能在自我的层面、日常人际交往的层面、终极现实层面都获得一种深切的有意义的联结感。
图片来源:CFP
1自我的层面首先在自我的层面,需要我们能对于内心活动熟悉起来,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心态,做事情的动机有良好的觉察,使内心的活动有丰富的联结感。
而要让内心活动处于丰富的联结状态,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独处时间,来整合自己的所思所感、沉淀自己的体验。独处时间,是学习、反思、放松的必要时间。我们越是过着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独处时间,来沉淀思绪和感受、澄清自我的意识。暂时的面对自我、保持空寂、并不等于孤独。反而是一种深切地与自我联结的途径。如果我们无法享受独处的时刻,我们也很难真正地和他人友好相处。
2日常人际交往层面其次,在日常人际交往层面,需要寻找一些志趣相投、有共同点的人,建立能相对稳定的对话、情感交流的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CFP
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和认同的需要,和有类似追求、类似心态的人交流,让我们产生了自己和别人是有交集的,自己是被接纳、认可的认同感。这种自主的,由非经济、利益等现实原因驱使的人际互动,让我们正视了自身深层的情绪需要,让更丰富的心理角色得到了发挥。这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更有情感意义上的联结。
要想得到人际层面的联结感,需要克服两种心态:一是害羞、胆怯等社交恐惧的心理。二是害怕人际交往劳心劳神、花费时间的心态。花必要的时间在与人的交流上,是我们不断接受别人影响、也在影响别人的重要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和对方形成了深层的联结感、驱走了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
3终极现实层面最后,孤独是人的终极现实之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别人的体验无法与我们重合,所以必然会出现孤寂、无法交流的部分。
图片来源:CFP
为了缓解这种终极局限带给我们的冲击,需要我们建立更深刻的我和他人的联系,即需要建立基于对对方完整的认识和接纳、认可对方是独立、有感情的人,建立一种马丁·布伯所说的“我和你”的关系。
只有学习接纳、尊重另一个人独特性,建立完整的“我和你”的关系,才是真正缓解终极孤独的办法。只看脸、只看财富、只看身材、只看学识等等,都是与一个人的一部分建立联结的表现,而不是深刻地与人建立完整的关系。所以,如果要想建立真实而深刻的关系,以此缓解终极层面的孤独,需要我们能够真实地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
来源:DailyMail,科学松鼠会,知乎
翻译/编辑:Linus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㈣矾绾?鍖椾含鍝棿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cs/7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泳猝死事件屡发冬泳锻炼一定要讲科学
- 下一篇文章: 公公突发心梗,记者媳妇这样救回他的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