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之室性早搏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室颤)等。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健康人群均可见到。从胎儿到至高龄人群均可发生。

01室早

室性早搏的定义

室性早搏心电图的特点

室早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传导到心室之前,心室中某一异常兴奋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即为室早(图1)。室早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发生QRS时限(一般0.12s、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②室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相对恒定;③代偿间期完,即包含室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④可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02室早

室性早搏的分类

室性早搏的定位

按照室早的图形可以分为左束支阻滞图形(leftbuddlebranchblock,LBBB)室早和右束支阻滞图形(rightbuddlebranchblock,RBBB)室早两大类。再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具体分类、定位。

1室早呈LBBB图形

大多数LBBB图形室早起源于右心室,少数LBBB室早可起源于左心室。LBBB图形室早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细分类。

(1).室早呈LBBB图形,伴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这种类型的室早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起源右室流出道室早,若II、III、AVF导联QRS波较窄ms,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图2A);若下壁导联QRS波时限ms,且有顿挫,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图2B)。若室早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R波时限/QRS波时限)50%或振幅指数(R波振幅/S波振幅)30%,或V2移行指数[室早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窦律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0.6,或室早胸前移行-窦律胸前移行0等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室流出道室早,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I导联振幅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图2C)。部分患者主动脉根部的左冠窦靠近二尖瓣环,QRS波起始有△波(2D)。若室早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导联振幅I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图2E)。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无冠窦的室早极少见。若室早呈LBBB形,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与振幅指数高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但未达到左室流出道室早标准,且室早胸前导联移行在V3,要考虑室早起源于肺动脉瓣上(2F)。

(2).室早呈L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呈RS,Rs或rS图形: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rS,II、III、AVF导联QRS波均呈Rs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前游离壁(图3A)。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rS,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RS与rS混杂出现,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中间游离壁(图3B)。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rS,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后游离壁(图3C)。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QS形,II、III、AVF导联QRS波均呈Rs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前间隔(图3D)。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QS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RS与rS混杂出现,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中间隔(图3E)。室早呈LBBB图形,V1导联呈QS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三尖瓣环后间隔(图3F)。(3).室早呈L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形,V5与V6导联QRS波呈QS图形:室早呈L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形,V5,V6导联呈QS形,提示室早起源于右室心尖部(图3G)。这种类型室早临床较少见。

2室早呈RBBB图形

RBBB图形室早均起源于左心室。RBBB图形室早,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的图形与振幅进行细分类。

(1).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QRS起始有△波:这些类型的室早一般起源二尖瓣环、靠近二尖瓣环的主动脉根部左冠窦(图2D)或心外膜。若起源左室心外膜,RBBB图形,QRS起始有△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室早I导联一般呈QS图形(图4A)。室早呈RBBB图形,QRS起始有△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二尖瓣环前侧壁(图4B)。RBBB图形,QRS起始有△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二尖瓣环正后壁或主动脉与二尖瓣环结合部(aortamitralannulusconnection,AMC)(图4C)。室早呈RBBB图形,QRS起始△波不太明显,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S波,I导联呈R图形,V1导联呈R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二尖瓣环后侧壁(图4D)。室早呈RBBB图形,QRS起始可无△波,II、III、AVF导联QRS波为rS波,I导联呈R形,V1导联呈qR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二尖瓣环后间隔(图4E)。(2).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QRS起始没有△波: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I振幅II导联,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图5A)。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振幅III导联,I导联呈R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图5B)。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振幅III导联,I导联呈m形或等电位线,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与左冠窦结合部(图5C);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无冠窦室早极少见。

(3).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RS或rS形,且有顿挫:有这些特点的室早一般起源于左室乳头肌。若室早的II、III、AVF导联QRS主波均向上,呈Rs或RS形,且有顿挫,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图6A)。若室早的II、III、AVF导联QRS主波均向下,呈rS形,且有顿挫,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后乳头肌(图6B)。

(4).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QRS波较窄,呈qR或rS形,无顿挫:有这些特点的室早一般起源于左室分支。若室早的II、III、AVF导联QRS主波均向上,呈qR形,QRS波较窄其无顿挫,即室早呈RBBB+左后分支阻滞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前分支(图6C)。若室早的II、III、AVF导联QRS主波均向下,呈rS形,无顿挫,即室早呈RBBB+左前分支阻滞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后分支(图6D)。

(5).室早呈RBBB图形,II、III、AVF导联呈rS形,V5与V6导联QRS波呈QS形: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心尖部(图6E)。这种类型室早临床较少见。

文章来源:心血管网

作者简介

张凤祥:男,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院。主要研究方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与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









































棰勯槻鐧界櫆椋庡鍙戞渶鏈夋晥鐨勬柟娉?
鍖椾含涓涓尰闄㈠ソ涓嶅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f/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