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多发的雾霾天,怎样做到科学防护澎



                            

什么是雾+霾?

雾+霾的定义,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直径从几微米到μm,平均直径10-20μm。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会降低空气透明度。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雾肉眼可见看到的是乳白色或者青白色,厚度一般从几十米到一两百米。

霾,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使大气混浊,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直径从0.-10μm,平均直径1-2μm。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霾肉眼可见看到的黄色或者灰色,或者看不见,比较厚,可达1-3km。

雾和霾尽管在定义上有明确的区别界定,但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现,且在实际观测和研究中并不容易区分,所以经常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雾+霾的形成的因素有:污染源、气象和地形条件。

污染源多种多样,比如工业生产排放(燃煤、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农业生产(秸秆燃烧)、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不利的气象和地形条件:水平方向无风,垂直方向出现逆温,高气压、低温等,不利的地形条件有盆地(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河谷(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

雾+霾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雾+霾与健康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雾+霾天气比由单纯细颗粒物造成的沙尘暴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其健康危害涵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系统、交通伤害等。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首先,通过呼吸,我们将雾+霾吸入呼吸系统,其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我们的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我们近期的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死亡率升高0.72%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根据美国癌症协会队列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升高0.24%。我国17个城市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每增加10μg/m3,居民总死亡风险增加0.3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44%

3、对皮肤的影响

还可以引起皮肤老化、皮炎、湿疹等,对皮肤造成损害。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居住在交通污染区的儿童患湿疹的发病率也要显著高于交通较小的非污染区。我国也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湿疹患者的日门诊量就会增加0.3%

4、不利于儿童成长

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交通伤害

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可以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

雾+霾天怎样做到科学防护?

1、减少外出和室外活动(比如晨练)。尽量减少出门时间和出门次数。这样可以减少吸入的雾+霾颗粒。而且在出门时,最好是戴上口罩,起到阻挡灰尘过滤空气的作用。

2、出门戴口罩。外出时,也最好戴上防护口罩之类的防护用具,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

3、保持个人卫生。要经常漱口刷牙,洗脸洗澡,清理鼻腔。这样能够清除身体携带的大量细菌和微生物。

4、注意饮食。雾+霾天气应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多的食物。如鸡蛋、肉类、菠菜、黄瓜等。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儿童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制剂。

5、保持心情舒畅。人的情绪易受天气影响,雾+霾天低沉压抑,所以人们最好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来保持心情舒畅。

6、出行注意安全。雾+霾天气,会使可见度降低,开车的人要提高注意力,尽量低速行驶,路况不清要鸣笛。行人过马路要再三注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来源

健康气象

原标题:《秋冬多发的雾+霾天,怎样做到科学防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1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