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救治早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胡大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个医患关系如履薄冰的时代,总有一些人,不离不弃,坚守救死扶伤的医学信仰;总有一些画面,触动人心,默默地融化医患之间的坚冰。

昨日中午,宝鸡开往北京的G次高铁发生了一幕生死大营救:一名中年男性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命悬一线之际,一位同车老者闻讯赶来实施急救,医院导管室,老人才悄然离开……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寻常的邻家老人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他出身名医世家,家训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其母亲胡佩兰教授一生坚守在妇产科工作一线,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事件回顾

细雨蒙蒙的中午,G次列车驶向郑州东站,这时坐在15号车厢的李翔突然觉得自己胸口发闷,紧接着额头上渗出了虚汗,呼吸也变得急促,短短几分钟,他的身子竟从座椅上滑了下去。李翔的妻子急忙找列车员寻求帮助。

列车的广播不断的播着求助的信息。不多时,一位老者和一位年轻人从2车厢一路小跑地赶到了李翔的身旁。老者迅速判断李翔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急。

经过问诊,老者得知,患者年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是年因病情稳定便停药了。庆幸的是,列车上配备了心脏科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前排一位乘客也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人接到手心中,下意识地数了一下:30粒。

医院联系。这位老人对旁边的年轻人说,让医院做好急救准备。大约11点30分,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郑州东站。12点的时候,李翔医院。

一路上老人始终陪伴在李翔的身边。12点20分左右,李翔医院的手术室里。而这位老人将患者亲手交给了他的学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传玉教授,并一起制定好抢救方案。

手术持续到下午两点,李翔的心率逐渐稳定,血压也开始恢复正常。医院,坐飞机赶到淄博,因为当天还有27个患者等待他的义诊。当照片被人们发到网上的时候,有好事者发现,这位老者的名字叫胡大一,是心血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那么,遇到类似情形你该怎么办?

Tip1

请注意,由于如今人们普通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很多人的心脏已经躺枪。下面的先兆信号,说明心脏在报警,请马上采取积极措施,避免严重事件发生。

信号1:胸痛。一旦胸部突然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要立刻高度重视。颌部、颈部、上肢、上腹部的闷压不适感也要重视。

信号2:胸闷。很多患者心梗发作时说不表到底哪疼,像一种闷痛、或者闷压的不适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信号3:憋气。除了疼痛,如果有憋气、乏力、口唇发紫等,还要高度怀疑是肺栓塞。这在久坐或长期站立的人中更为常见。

信号4:症状恶化。原来的胸部不适发生明显变化,比如症状发生更频繁、症状加重、持续时间长及不易缓解等,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心慌、心悸、黑曚、晕厥、以及上腹部闷胀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也要引起重视,及时排查。

Tip2

如果身边的人遭遇心脏骤停,请牢记: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一条生命,或许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操作方法

跪在患者一侧,双手掌根部相叠、手指交叉相扣,掌根部置于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手臂伸直,连续用力快速垂直按压,频率每分钟~次,按压深度5-6厘米(儿童和婴儿要达到胸廓1/3前后径,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

注意

上面的方法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推荐,该版指南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要点如下。

1.胸外按压速率:-次/分

旧指南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次/分,新指南指出,对于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施救者以每分钟-次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设定按压速率的上限值基于一项大规模注册研究分析,该分析发现过快的按压速率(超过次/分)和按压幅度不足有关。

2.胸外按压幅度:5-6厘米

旧指南仅规定了成人胸骨应至少按下5厘米(2英寸)。新指南指出,应以至少5厘米的深度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胸部按压深度过大(大于2.4英寸[6厘米])。

新的证据表明,按压深度超过6厘米可能发生并发症。但是,大多数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的监控表明,按压往往过浅而不是过深。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3.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

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胸廓充分回弹即指在心肺复苏的减压阶段,胸骨回到其自然或中间位置。

4.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

5.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患者情况在取得设备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进行通气

新指南建议,医护人员可以每6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每分钟10次),同时进行持续胸部按压(即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

将成人、儿童和婴儿都遵循这个单一的频率--而不是每分钟多少次的一个大概范围--可以更方便学习、记忆和实施。

7.去除加压素

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而且,给予加压素相对仅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此,为了简化流程,新指南已从成人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加压素。

对于心律不可电击,转而接受肾上腺素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早使用肾上腺素。

8.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9.目标温度管理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TTM,目标温度选定在32℃到36℃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0.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目标

在心脏骤停后救治中,应该避免和立即矫正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平均动脉压低于65mmHg)。

来源:心在线综合自《北京青年报》、腾讯新闻、中国循环杂志







































10月底青芝坞史上最文艺的越野跑山地
焦作和平街抢小孩的内幕警方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