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支架术第一人刘寅8个导管室的技术总
作者:张淑梅
支架,改变了世界对于心梗救治的轨迹,年,他和他的师兄第一次用支架救活了33岁的心梗病人,这使天津心脏介入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他也从此踏上了传奇的“心梗救星”之旅!
22年坚守临床一线,救治急性心梗和冠心病人无数,最大年龄91岁,被心梗病人奉为“生命的保护神”,他就是天津市胸痛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部首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主任、医院CCU(冠心病危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刘寅教授。
图:刘寅教授
22年前,他开创了天津支架术的历史
年11月,33岁的病人张建刚,因大面积心梗生命垂危,医院转至医院心内科,情况危急,可是当时的医疗技术很难解救这个鲜活的生命!只有通过药物,等待生命逆转。
尽管年瑞士医生Grunting已经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心脏植入手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也开展了这项新技术,但作为直辖市的天津却迟迟没能让这项世界最前沿的救命技术开展起来,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设备简陋和人们的不理解、不敢接受。
面对危在旦夕的年轻生命,面对家属的绝望,刘寅和他的师兄决定用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个年轻病人身上大胆一试,重建生命!说服家属同意后,刘寅和他的师兄在当时有限的X光等设备条件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真的找到了张建刚堵塞了%的前降支近段血管,将一枚支架架在了堵塞的血管处……
奇迹发生了,被堵死的血管在支架植入后立刻通畅,张建刚得救了!历史也这样创造了!消息不胫而走,病人和家属喜出望外,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为之振奋,当然也振奋了全市医疗队伍,尤其是心脏学科的医师队伍。
万事开头难!转年做了二、三十例……从此心脏支架技术在天津市推开。如今,仅医院一年就要做多例!经刘寅救治的心梗病人每年也在千人以上。
刘寅回忆张建刚这个难忘的手术,并没有感慨在天津创造这一历史的伟大,而是感叹:“当年的影像、器械……实在是和今天有天壤之别呀!现在通常只需要几十分钟!”
“张建刚一直很好,我们一直有联系,和我一样,张建刚也属虎,今年55岁了……”聊起张建刚,刘寅不像是在说病人,更像是在想念一个老朋友,而且,对于这个老朋友在他亲手救治下一直幸福地生活着是那样的开心和享受。
如今,心脏支架已经家喻户喻,小小支架已经成为挽救心梗病人生命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夺人性命的心梗,如今因为支架技术的发明而被大大降服。
心内科大夫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刘寅就这样,在心梗救治一线,坚守了22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救命天使。刘寅常说:“是小小的支架,架起生命的桥梁!”。
“只要有人比你水平高,就必须不停地学”
张建刚被他和师兄成功救治绝非偶然。这与刘寅爱学习、愿付出的性格密不可分。
年,刘寅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本来被分配到该市河西区卫生防病中心,从事他学的预防专业。年,临床医学把他召唤到医院心内科。
此时距支架术诞生震惊整个医学界已过去10年。随后的8年,是支架术被世界广为认识并大规模推广的阶段,也是刘寅在门诊量巨大的心内科奋力拚搏的8年。他有一双天生超敏感的手,更关键的是他做什么事情都十分用心,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上积累了深厚的临床功底,练就了娴熟过硬的导丝介入技术,具备比别人更强的识别心脏造影的能力,以及敏锐的病位诊断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面对急难险重的病情,他总能迅速找到正确的方法,让柔软、细如发丝般的导丝,在“漫长”、“遥远”、细小的心血管内“听话地行走”至坏血管面前……他得心应手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他对病情的正确判断和准确入手令人敬佩!也正因此,他被同行尊为“老大”,这也使他常被冠以“天才”的光环。而刘寅却说:“其实,每一次手术都是挑战,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这注定了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挑战!”
惊心动魄、争分夺秒地和死神抢夺生命,还必须穿着几十斤重的防射线铅衣,因为只有借助X光才能看到“内心深处”,才能操纵导丝到达指定的位置。刘寅说,他最长的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工作特点注定射线无法躲避,但他始终坚守一线。
医生是一个终生需要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职业,刘寅说,只要有人比你水平高,就必须学,只有不停地学和实干才能保持领先。目前,我国急性心梗病死率从85%降到了30%,远超发达国家平均的50%!说起这个,刘寅站了起来,笑了。“生命,是我的追求!”他说。
对于近年始终不绝于耳的“国外早就不用支架了,支架是国外淘汰技术”之说,刘寅作为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非常严肃地说:“到今天,支架仍是挽救心梗病人生命最有效的手段,绝非过时,无需质疑。而且支架一直在创新和研发中,从早期的纯金属支架、二代药物涂层支架,到如今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也已大规模进入临床试验……而且支架的使用寿命是永远的,并非传说的只能用几年”。
8个导管室的技术总监,CCU全科医护的主心骨
年11月17日,医院导管(手术)室,见证了他过人的技术魅力:眼到、心到、手到!
手术日是按科室排序的,周五是CCU一周的第三个手术日,11月17日,医院,不大的办公室,二十几名医护人员已经磨肩接踵地两厢站立到了门外,高而瘦的刘寅站在中间,雪白的大褂、淡粉的领带、瘦瘦的黑裤、尖尖的皮鞋……时尚而优雅!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品味。
灰谐但不失压力的早交班后,所有医生进入小办公室,逐一汇报即将手术的病人情况,刘寅幽默地逐一询问入院时间、病情,提出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不长的会议后,全科进入手术状态,所有医生通过专用通道进入导管室,记者也被特许进入其中,换上特定服装,戴上帽子、口罩,悄然坐在属于CCU的第七导管室的指挥室。
医院共有8个导管手术室,这里每天同时进行各种心梗及冠心病介入手术,专门用于重症急救的第九导管室也即将投入使用。病人陆续送来,年轻的王大夫第一个上台,穿上重重的防护服、洗手消毒戴手套……沉着而熟练地将导丝“送入”病人血管,病人的“坏血管”在显示器下一目了然,很快手术顺利完成。
刘寅捧着很有历史感的“为人民服务”红字白色搪瓷茶缸,眼睛瞄着显示器,谈笑风生,他说“我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年轻大夫熟练完成手术”;排好序的病人依次推走送来,患有帕金森症的女病人被送上手术台,紧张使本来不抖的手越抖越厉害,导丝无法进入,刘寅打开话筒幽默地对第二个手术大夫说:“给药吧,要不,你也抖了”。
47岁的吴某也被推上了手术台。她6年前活动量增加后出现胸背痛,一天前因为静息也出现胸前区疼痛而收住CCU。连续三个大夫上台却不见导丝到达指定的血管位置。指挥室空气有些异样,刚才还乐呵呵坐在指挥台前的刘寅,不知何时已穿上防护衣进到手术室,他接过同事手中的导丝,显示器上很快出现了血管图像!“噢?!早已形成侧支(血管堵后自己形成的新血管),老血管被堵得死死的找不到了!”刘寅走出手术室边脱防护服边说:“刚才有点悬,时间再长,就有危险了!”
这时,第8导管室大夫跑来求助:“我的病人得旋磨(一种应对复杂冠心的技术)……”显然,刘寅和他的CCU在忙乎自己科室病人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手术室的请教、求助和直接上手操作……
平均四十分钟一个病人,8个导管室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接一个,很快到了中午,手术室的大夫明显少了,他们去食堂吃饭了。记者也站起来,可仅仅几分钟后,手术又开始了!负责手术记录的医生说:“吃饭就5分钟!病人多,时间不够用啊!”
医院有一个明文规定:年轻医生必须在CCU锻炼后才可以晋升。刘寅参与了全国多个心血管病中心的临床和研究,被他培养的心导管医生分布在天津市及全国很多地方。如今,CCU已经成为医院乃至整个天津市心梗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心。医院的急诊中心已是天津市最大的胸痛中心,刘寅带领的CCU团队也成为该市急性心梗救治的领军团队。
“职业是事业,不是谋生手段”
刘寅是有情怀的医生。比起他过人的导管技术,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危重超高龄病人下壁心梗……很多没人愿意进行的手术,他都要全力一搏,因为他知道生命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珍贵。年5月13日,88岁的老红军吴中瑞因急性下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生命危殆,“”医院向刘寅求救。尽管,高龄、重症是手术的禁忌,但他二话没说,医院,手术成功,老红军获救,后因肺感染继发肾衰于年6月去世。
刘寅的冒险也改写了天津市心梗救治的记录。比如,搭桥术后“桥血管”又出问题,因为“桥血管”系再造,并不在正常的解剖位置,因此,找到“问题血管”难上加难,找到后再放入支架更是难得不能再难,可天津市这两项史无前例的打通桥血管再狭窄、再闭塞的纪录都是他创造的!据了解,即使今天,这样医院都能做。
被信任是每一个医生最渴望的,医生越被信任他的治疗方案越科学,技术发挥也会越出色。
“有我在,你就不会死!”这已被病人和家属传成故事。
38岁的女病人黄某突发胸痛,来院就诊,谁医院的地上,心脏骤停,意识丧失!路过的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急救:促其苏醒,考虑急性广泛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给予必须的药物、电除颤、气管插管……急送CCU,刘寅立即将其送到导管手术室,检查发现,病人前降支近段%狭窄!迅速植入一枚支架,病人起死回生!病人抓住刘寅的手“大夫,我还会死吗?!”刘寅说“有我在,你就不会死了!”
在CCU病区,总能看到老病人给新病人“上课”:别害怕,到刘主任这儿,什么事儿都不是事儿……
一个医院,病情复杂治疗棘手,情绪激动要砸病房,刘寅被请来会诊,见此情景,刘寅弯下腰在病人耳边说:“我会尽百分之百的力量,希望咱俩一起到老!……”病人顿时平静下来,手术顺利,康复出院。医院,跑了两个多月,硬是“堵”住了刘寅,非要把自己认为最美的翡翠金链子送给他的救命恩人!
他始终把职业当成事业,以医生的专业技术和良心,给病人制定最科学、最正确的治疗方案。而职业精神就是专业精神。
一次,某医院接他去会诊,造影显示,病人不必放支架,可是约请方认为不放显得不够重视,刘寅非常坚定:我只对生命负责,不该放的坚决不放,放了对病人不负责任!
刘寅坚信专业精神加人文关怀一定能为医生职业赢得信任。他说,该不该放支架?放几个支架?该做怎样的手术?是大夫必须凭技术和良心做出的最科学决定,这永远要经得住考问。
“救一个人是战术,救更多人是战略”
国家卫计委向全国发出体现国家救治水平的胸痛中心部署,刘寅作为天津市胸痛工作组组长,在兼顾繁重的门诊、手术、学术、授课、会诊的同时,尽快建立一张履盖全市的胸痛中心网,成了他最走心的事。几经努力,天津市已有25医院认证了胸痛中心,并在该市卫计委中的领导下,正在形成二级胸痛中心全履盖。目前这张心梗急救网,已被国家卫计委定为“天津模式”向全国推广。
病死率代表救治水平,发病率代表预防水平。以建胸痛中心为契机,刘寅更大的梦想是,再建立一张全市心梗防控网,让更多人知道如何预防心梗、如何急救、如何摆脱死亡,医院都具备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提高全市整体抢救和预防水平。
“病人来一个救一个是医生的职责,但保护更多人远离心梗的死亡威胁是我更大的责任,”刘寅说。可以预见,他当年大学学的预防专业,将在这里派上新用场。
刘寅除了专业并不善于讲故事,但说起这两张“网”却滔滔不绝。“这样,今后救的人就更多了!”作为天津市心血管内科介入心脏病学科带头人,刘寅说,医院肩负着学科带头的使命,始终瞄准世界前沿的发展,研究、引进更多新技术,使病人远离灾害性后果。
一周三个手术日,每天24小时……刘寅和他的CCU团队无休止地与各种心梗、冠心病战斗着。得了心梗是不幸的,但能被刘寅团队救治则是幸运的!他们的专业技术和人文情怀,让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家属们相信:医生真的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cs/10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样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
- 下一篇文章: 急诊危重症系列之二肺栓塞的十大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