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干细胞改善高血压症状的3大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像高血压、糖尿病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富贵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势头。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从年仅5%已经攀升到25.5%,每百名成年人就有25人是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已经成为心脏病、脑卒中、肾病背后隐形的杀手。据调查,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超过了万之多,究其原因,往往是饮食不规律、熬夜、缺乏运动。在屡见不鲜的年轻人熬夜加班猝死等新闻里,高血压往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一个中年“高压”之苦。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缓解这种“高压”之苦呢?

建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对控制血压、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一经确诊,除进行全方位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1.怎样才算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血压分级表

2.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及危害

早期主要症状表现包括了耳鸣、心悸、头痛、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手脚麻木、易烦躁等症状。

一组研究显示,余例患者在3年随访过程中,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患者45例,死亡率极高。同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越高,则其发生并发生的风险越高。以脑卒中为例,高血压患者发病率是普通人的30多倍,由此可见其危害性。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初期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其实身体里的血管、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已慢慢遭受损害,一旦引起冠心病、脑中风、肾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身体可能瞬间“垮掉”,让人防不胜防。所以高血压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根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使用药物和调整饮食来控制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传统上的药物疗法,一般是针对血压高症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使用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来舒缓血管,实现降压目的。不过在临床上,每个患者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性差异也是很大的,很多患者往往发现自己陷入了“尝试新药→药效不佳→再尝试新药”的恶性循环中。

如果说传统药物疗法往往治疗效果不佳,改变生活方式又有些“缓不济急”,那么干细胞疗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广大高血压患者的福音了。

▲高血压的表现

·干细胞疗法

科学家正试图开发一种全新的临床手段来控制血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体,因其抗炎、减轻应急损失和替代受损细胞等等功能,被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干细胞“降压”原理

①抗炎:机体慢性炎症持续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患者血液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因子以及活性氧、活性因子、黏附因子的出现。研究人员应用干细胞治疗AngⅠ(血管紧张素Ⅰ)诱导的高血压小鼠,发现干细胞下调小鼠炎性因子TNF-α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表达。

②减轻应激损伤:干细胞在炎症靶位的增殖和迁移作用可进一步激活自身产生大量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受体CXCR4,减少SDF-1的游离,减轻高血压状态下引起的应激损伤。

③替代受损细胞: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恢复血管的顺应性,增强血管功能,对心脏和血管功能进行修复;干细胞还能分化为肝脏细胞、肾脏细胞等其他功能细胞,全面修复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减轻并发症。

·临床研究

研究人员对15例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受试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周1次,共4次);另外15例口服缬沙坦(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类药物)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3个月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

结果显示:接受干细胞疗法的患者,其舒张压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这说明干细胞在改善舒张压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控制血压等常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状均得到改善。

干细胞疗法的“降压”能力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在预防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更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疗法或成为缓解中年“高压”不错的防治手段!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juc.com/xjgsys/14028.html